以地理上來分的話,豫菜則分為「中扒」(扒菜 )「西水」(水席 )「南鍋」(鍋雞、鍋魚 )「北麵」(麵食、餡飯 )。
依「惟獨日本人不能持有愛國心」而行的這件事上,存在著形成之的歪理。戰前的日本人有想要成為「非國民」這般思考的人恐怕是少數。
總之,是以「戰前的日本人,在其愛國心被強制的結果下,侵略亞洲,在佔領地進行榨取」、「而對於日本軍國主義無論反省或謝罪都未進行」為理由。這點對日本人來說不得不說是突然的變異。在遙遠的海的彼岸的米國,愛國心也是道德教育的重大課題。雖然也居住在日本,卻對日本人的愛國心問題不斷地指指點點。當然,這樣的牽強附會之論不限於日本人,就連在在日韓國和朝鮮人的第二代、第三代身上也看得到。
抱持「愛國心」這件事是身為近代國民國家的國民的道德心和道義心之一項表徵。雖然亞米利加合眾國憲法要求「為祖國而死」,但米國人也有強烈的市民意識。泰國自1981年首度在國際郵展獲獎之郵票設計開始,及至2019年成為世界上首次運用玻璃箔4色印製郵票的國家,在這近40年不斷發展的過程中,泰國郵政努力追求印刷技術的創新及幾何造型的運用,其中所展現的創意概念與創作亮點極具濃厚的泰式風情。
泰國郵政為了這個特殊節日,限量發行並採用12顆施華洛世奇(Swarovski)水晶鑲飾在兩枚心形郵票上,每套郵票再配以印有金質凸印名稱的粉紅色展示盒。2010年發行的「泰國航空50週年紀念」套票,除以鮮艷的高清色彩為主要特色外,更嘗試以紫外線(UV)亮點裝飾機身部位,使得整架泰航客機的流線造型更顯真實效果。Photo Credit:AP/ 達志影像紀念泰王蒲美蓬登基50週年的長方形郵票拼圖分割:2000年起泰國郵政開始印行新式廣角地景郵票,票圖被分割成同等尺寸大小,亦即同一張郵票(大型張)上每一枚票圖均與其他郵票不同,因此「神奇泰國(Amazing Thailand)」系列之四府自然地景風光(蓮花、向日葵)及一款海洋生態等四款郵票便應運而生。立體投影:2012年適逢9世王后詩麗吉80壽誕,泰國郵政局參照9世王80壽誕所發行的紀念郵票式樣,票圖以國王及王后各時期的9種御像為主視覺畫面,但小全張正中間那枚郵票,則是特別採用珍珠效果油墨及金箔立體投影凸刷技術印製。
第5代(最新)的紅色長方形郵筒則在1973年啓用,迄今已近半個世紀之久。日後泰國郵政便以此概念發行多款長方形系列郵票,例如1997年的Suphannahong號、2000年的Anantanakharat號及2001年的Anekkachat Puchong號等王船郵票。
泰國2018年世界郵展(THAILAND 2018 World Stamp Exhibition)於11月28日至12月3日在曼谷暹羅百麗宮(Siam Paragon)購物中心展覽廳舉行,那是泰國自1983年首辦世界郵展以來的第6次國際郵展,主題訂為「泰國4.0背景下的泰式旅遊」,目的是為慶祝泰國10世王登基及泰國郵政創辦135週年紀念,期間展出9世王蒲美蓬大帝御像郵票、10世王哇集拉隆功御像郵票及詩琳通王妹殿下所收藏的191幀明信片等展品,期望透過這些郵品背後的故事講述泰國重大事件,藉以向世人宣介「通往泰國文化的窗口」:郵票之發展歷程。泰國第1個郵筒是德國餽贈以慶祝1883年暹羅首次開辦郵政服務的賀禮。玻璃光澤:2019年泰國郵政為慶祝10世王加冕大典所發行的紀念郵票,是世界上首次運用玻璃箔4色印刷技術,可使郵票呈現閃閃發光之玻璃光澤,同時票圖上之國名、面額及王室加冕等字樣,並採用壓花浮雕印刷技術,以使郵票在視覺和觸覺上均能充滿立體效果。第4代郵筒是在1953年拉瑪9世時期,為了鄉村郵政設計的高腳架式小型水泥製郵箱
說到改變,我們可一起看看近一年的數據改變。日本方面,G20期間日本首相有向習近平表達關注香港情況,也有很多日本媒體持續報道香港情況。剛才提到,這次調查剛好在「反送中」運動期間發生,而這段時間外地政府和民意代表都有表達對香港的支持。對香港,是對香港人越來越有好感,對香港政府越來越反感。
而就我過去的研究所得,香港人對香港以外的地方其實認識和興趣不是十分大。其他內容和詳細的數據,大家可以看香港民意研究所的新聞公報。
台灣方面十分明顯,總統蔡英文多次就香港的事態表達關注。最後就是左下角:對政府和人民都反感:只有大陸屬於這一個類別。
我有親身訪問過不少香港人對香港以外不同地的看法,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去台灣和日本旅行的親身經歷,相信也反映出為何對日本和台灣人民的好感會比較高。香港人對習近平的好感大幅下降,對蔡英文卻大幅上升。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,作者Medium。我今日的分享就到這兒。首先,我要指出我們所見的是香港人的觀感,並不一定代表當地政府或人民本身是否值得有好感或者反感。香港民研的重要性並不是獨立存在的,而是和很多香港學者的研究互相扣連的。
這次調查剛好在「反送中」運動期間發生,我在數據中見到相對於一年前,香港人對台灣人和台灣政府的好感度大幅上升。香港人越來越喜歡台灣。
我認為這三條線的方向,很反映香港人如何理解香港當前的狀況:我們祝福台灣的未來,擔心香港的現況,不想有一日變成中國大陸。簡單來講,沒有你們,就沒有我。
我想我們可合理懷疑兩者有一定關聯。第一個最明顯的發現,是香港人對香港人自己,和對香港政府的看法,出現很明顯的雙向轉變:對香港人的好感大幅增加,同時對香港政府的反感大幅增加。
這幅圖的橫軸是對人民觀感,縱軸是對政府觀感,中間的一點是零。我懷疑過是否和德國領事館的社交媒體發言受歡迎有關,也就是我們網上說的「德國抽濕機」,但從數據看香港人對德國政府的好感度一直都相對高,不止是近期的事。我這個畫法可以很方便的把圖分成四分:左上角是對政府好感、人民反感,沒有一個國家地區在這兒。文:梁啟智 以下是我今天(編按:文章發表於7月30日)為香港民意研究計劃做評論員的發言稿。
一個地方可以一方面形成很強的內聚力,又同時對政府這麼不滿,我想很明顯代表了這個地方出了很大問題。對台灣,香港人對台灣政府和人民也是越來越有好感。
首先我想感謝香港民研邀請我今天來這兒做評論,我也想借此機會感謝香港民研一直以來對香港的貢獻。如果我們把香港、大陸,和台灣的情況抽出來看的話,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,就是這三組數據過去兩年是向三個方向分開移動的。
社會科學的研究很多時候會講到量性同質性研究的相結合,我希望我今日也可以幫大家對這些數據有比較深入的理解。我也想向在場各位記者指出這一點的重要性。
對大陸,就是對人民和政府都是越來越反感。這些外地對香港的關注,會否反過來增加香港人對這些地方的好感,值得進一步調查。右上角是對政府和人民都好感,大多數國家地區都在這兒,右下角是對政府反感,人民好感,美國和香港在這兒。我自己過去幾年開始做一些數據素養的普及工作,當中不少案例都是引用香港民研的數字。
今日我獲邀討論「香港巿民對各地人民及政府的觀感」這一部分的數據,而我剛好自己幾年前也做過一個相同題目的質性研究。現在是蔡英文高於習近平。
對政府方面,香港人對德國政府的好感度最高。在G20之前,有一系列的海外串連的活動,這些全球團結的感覺也可能加強香港人對外地的好感。
美國方面,也有國會和政府的代表表達意見。所以要理解香港民研的數據,也要同時看這些學者的研究,能夠讓這些數據變得更有意義
留言0